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最近透露,该公司目前有25%的软件是由机器生成的,这突显了人工智能正在迅速重塑工作场所。
这对我们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意味着什么?在未来的组织中,人类是否还有生存空间?他们的工作条件又会是怎样的?
答案不是必然的。答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我们设计什么样的组织。成功的组织设计必须同时追求以目标为中心(即实现目标)和以人为本(即创造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社会环境)。目光短浅地只关注其中一个或另一个,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好兆头。
组织的双重目的
在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组织呢?
从建造金字塔到开发Covid-19疫苗,智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并非个人成就。它们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许多人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如何组织群体实现目标,是我们最古老的通用技术(GPT!)”。
但还有更多。对人类来说,组织不仅有助于实现目标。我们是在群体中生存和发展的物种,组织(即有目标的群体)是智人的天然栖息地。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集体感,而且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它们帮助我们在社会联系、个人自主以及能力和效率感等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挑战
组织既是实现目标的机制,又是人类的栖息地,正是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当前的人工智能革命尤其具有挑战性。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快速提高以目标为中心的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人为中心的能力快速下降的威胁。
自动化至少会导致某些人类技能失去经济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失业。但即使对于那些仍在工作的人来说,也很容易想象到算法技术会如何降低自主性和社会联系,以及如何削弱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我们被剥夺了自主权,受到难以容忍的监控和衡量,主要通过技术与他人互动,我们最终可能成为组织算法中的人类子程序。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
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不错的拥有”,它将成为一种业务要求。无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总体失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多数组织仍将至少需要一些人。组织的近期前景是“仿生”,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混合体。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仍然比机器更胜一筹,即使在这种情况不再发生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独特的视角来提高机器的性能。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如责任感和合法性,会让人类继续留在组织中。
而这正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如何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也许令人惊讶的是,即使企业通过自动化缩编,人才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这是因为,在人工智能充斥的组织中,人类必须具备的技能可能会供不应求。
原因有二:首先,其中一些具体技能目前甚至还未确定,需要时间来培养;其次,这些技能很可能需要高阶认知技能(如有效的问题提出和领导力),而这些技能已经非常稀缺。
以人为本的组织方式可以提供这种竞争优势,它所创造的组织环境可以满足个人对自主性、联系性和培养能力机会的偏好。毫无疑问,我们知道人们在工作场所追求的是这些东西,而不仅仅是薪水。但是,他们并不是都在寻找相同的这些特质,这对于寻求在劳动力市场上脱颖而出的组织来说是个好消息。
以人为本还能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对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发现新机遇,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人类技能的价值或创造对新人类技能的需求所需的创新。
简而言之,放弃以人为本,把自己变成算法,是企业与算法竞争的失败策略。
不是技术选择我们的未来,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不是这场重大变革的被动观察者,人工智能也不一定是组织未来故事中的反派。通过深思熟虑的组织设计,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增强自主性、促进联系和提高能力,从而加强而不是削弱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可以设计人工智能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工作,而不需要持续的监督,而不是利用人工智能来加强监测和控制。人工智能系统不是要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是可以设计成改善小组流程,减少团队合作中经常出现的摩擦。我们可以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人类的能力并支持持续学习,而不是通过将更多的现有任务自动化来降低人类的工作效率。
算法时代很可能也是组织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