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文理分科的十字路口,老师的话语虽未被我直接采纳,但其深意我却始终铭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柔和地适应环境,但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
那么,何为过硬的本领?它们是那些界限清晰、标准明确的技能,是那种能在考场上一决高下、在竞争中分出胜负的技能。通过不断的比拼和评估,我的能力得到了明确的展示和认可,我的努力变得不可抹去。
对于追求卓越和公平的人来说,考场就像我们的圣地,硬技能则是我们的盔甲。然而,盔甲之下往往隐藏着软肋。对硬技能的依赖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35岁以上的人,他们获得职位并非通过传统的社会招聘,而是依靠人脉和声誉。他们的能力和价值,不再仅仅通过硬技能来衡量。
这就引出了核心议题——软技能。软技能不是简单的替代品,也不是与硬技能并列的另一种技能。技能是点,资源是面,影响力是力。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追求技能点,到维护资源面,再到延续影响力的过程。硬技能让我们操控世界,而软技能让我们影响他人。
软技能的世界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边界,它更像是一片混沌。掌握软技能,就像成为一名设计师,从不变的人性和万变的人情中寻找规律。
在追求宏伟目标时,我们能否将之分解为短期目标?面对挑战时,我们能否预见未来的资源和手段?在胜利在望时,我们能否察觉潜在的风险和代价?在一切顺利时,我们能否判断何时该止损?在失败不可避免时,我们能否为未来埋下转机?在专注于当下时,我们能否感知它对未来的影响?
视野的扩展要求我们改变答案和方法,软技能是一场“无限游戏”。它不是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系列由无数情境构成的行动模型。学习软技能,就像学习作诗,需要多样且高明的导师、情境化且具体的范例、长期且大量的积累。
在软技能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软技能的导师们提供的不是绝对真理。要成为大人物,你需要难得的机遇和至少一项卓越的硬技能,同时软技能也不可或缺。软技能是自我指导、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它是可以学习的。
每个参赛者、每个事业家都渴望胜利,但胜利的代价是什么?不是放弃休息或亲情、友情,而是放弃平庸。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在准备标准化考试,他真的在追求学问吗?如果一个员工每天只是忙于例行公事,他真的创造了价值吗?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是谁、你的舞台在哪里、你的使命是什么,你应该感到紧迫。这比结婚、买房更为重要。你需要去寻找答案,而这个时代,闭门造车或在藏经阁扫地就能成为高手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人要出人头地,必须先加入某个“圈子”。
你需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与最好的人交流、碰撞,尤其是合作。你需要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设法前往那些地方,与那些人交往。一个不太常见的方法是带艺入圈,你先在其他领域练就一技之长,而这个技能恰好是这个圈子所需要的,你就转行进来了。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找对人、做对事。
“圈子”这个词常给人不好的印象,好像它是排外的小团体。但英国文学家C.S.路易斯有个指引:当你加入一个圈子、与一群人合作时,不要把那个圈子当成一个封闭群体,不要把自己当成一群人中的一个;要把圈子想成一些各怀绝技、性格各异、想法不一的“组合”,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你希望加入组合,而不是小群体,那你最好与不同的人在一起。这种组合思维还能让你理解什么是高水准的竞争。大人物的竞争是“带着大家一起”,是双赢、多赢的思维——我销售厉害,最好你产品厉害,再找个厉害的设计师,我们各显身手,整个组合一起上。我们把蛋糕做大,连带客户和供应商,甚至同行都能从我们的进步中受益。
交朋友最好的办法不是拉关系、搞聚会,而是大家组队出去冒险、付出汗水、拿出性格来做一场。人们都愿意与你合作,因为你上去能带动大家都上去,人们希望你上去。你能给圈子最好的东西,是从圈外找到,圈里本来没有,你拿出来大家才意识到真好、真需要的东西。
找到这样的东西需要眼光。首先你得提升敏感度,你需要见识很多好东西,积累文化自觉,像用大数据训练AI一样,用大量的好东西训练自己的眼光。你需要学习大师视角,去看外行不知道该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主动创造不平凡。科学作家和企业家史蒂芬•科特勒总结两种在工作中全情投入的办法:一种是做减法,排除各种琐事的干扰,降低认知负荷,集中能量,就干这一件事;另一种是做加法,主动给你做的事情增加难度。
你要设法给事情增加一点戏剧性,把每段经历都变得不寻常。你要做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要有感染力,让别人对“你感到惊奇的东西”也感到惊奇。你的目标,应该是不管成与不成,将来别人写回忆录讲到曾经的这一段历史时,必须提到你。